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4-07-1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
本网讯(刘波 摄影 陈宜春)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初,在王修武、刘波、刘伟老师的带领下,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14名社会实践队的同学来到了金寨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同学们走访了梅山和南溪两个镇,调研了门前村、余山村和曹畈村三个行政村,并采取“一看、二问、三交流”的方式,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开展了“金寨县重点建设项目实地调研”、“送文艺下乡”、“南溪镇美好乡村建设调研”、“余山村返乡农民创业调研”和“探访红色足迹”等活动。目前已经圆满完成各项活动任务,顺利归来。
自金寨县近年推出“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以来,城市建设加快了步伐。土木与环境工程实践队来到梅山建设的几个重点工程项目实地调研,通过认真观测和仔细交流,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工程施工遇到的特别问题及解决办法和工程施工中创新性措施等。通过和施工人员的密切交流,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建筑行业的辛苦,更加明白工程质量大于天的道理。
门前村是南溪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四大试点村之一,也是前往南溪镇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南溪镇的“东大门”。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的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实践期间,队员们专门前往开展调研。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同学们参观了美好乡村示范工程建设点,并与当地村民深入座谈,了解诸如“穿衣戴帽”,路、塘等基础设施整改和建设进度,库扶、危房改造、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等问题。通过现场参观和走访农户,队员们发现门前村虽然身处大别山区,但是村内水泥公路畅通,路灯已经全村覆盖,村里建设完成文化娱乐广场,建设投入使用三座观景池塘,50米间距建成垃圾池,另外基本完成每户房屋的“穿衣戴帽”工程。
南溪镇余山村的返乡创业青年余品山,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回乡带领村民种植葡萄并创办恒昌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种植的葡萄园在逐年扩大,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实践队就以他为典型,专门开展了返乡农民创业的专题调研。 如今他的酒厂已经扩建,并且注册了“余山红”商标。目前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葡萄园面积达三百多亩,并对葡萄实行保价回收。现在市场销售方面属于供不应求,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调研期间,大家认真听取了余品山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经历,走入田间地头查看葡萄种植情况,了解当地葡萄加工、销售等具体情况,并在新建的厂房参观了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在为新型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感到由衷喜悦的同时,也被这位山区农村青年坚韧不拔的创业经历所打动。
南溪镇曹畈村占地三十余平方公里,依山傍水。当地村民结合实际情况,主要开发水产养殖和山区种植业。目前当地村民共计五千余人,现有党员103位。村里约50多户居民在政策支持下共在水库投放鱼箱5000多个,年净利润高达1500多万元。另外村里在广泛宣传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同时,积极宣传当地村民开发种植业。村里现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茯苓、天麻和茶叶,也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实践队员们走进居民家中了解村民的现实生活情况并且和他们亲切交流,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也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展各项调研工作的同时,实践队也开展了“走访红色足迹”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队员们首先来到红军广场参观了金寨革命纪念馆,通过解说员的详细介绍,大家深刻了解祖国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深切感触到金寨十万儿女最后只幸存三千余人的光荣事迹而动容。更为金寨人民在抗日革命期间走出了59位将军而震撼。同时大家还来到南溪镇丁埠村的大王庙立夏节起义旧址,请老党员讲金寨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故事,一幅幅战争期间的画面让大家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名族解而放浴血奋战的场景。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通过“三下乡”的旅途留下了我们实践队员们的汗水和脚印。队员们用心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用爱和行动践行土木学子的“中国梦”。
同学们还来到南溪镇敬老院进行送温暖活动,为院内四十多位老人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同时和他们亲切交流互动,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在一周的实践中,实践队员认真做好过程记录,队员们每天写实践日志,每天召开总结交流会,总结一天的收获和成果,分享实践感受,布置第二天实践内容和注意事项。还有两名随队学生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此次赴金寨县暑期“三下乡”活动得到了金寨县人社局、南溪镇政府、团委、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六安新闻网、南溪镇先锋网等近十家媒体相继报道,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院院长方达宪教授不仅部署指导“三下乡“工作,还与相关负责同志及辅导员代表深入南溪镇慰问实践队伍。下一步,实践队将认真分析此次活动中的各项实践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并开展交流经验体会工作,深化实践教育效果。
本网讯(刘波 摄影 陈宜春)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初,在王修武、刘波、刘伟老师的带领下,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团总支14名社会实践队的同学来到了金寨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同学们走访了梅山和南溪两个镇,调研了门前村、余山村和曹畈村三个行政村,并采取“一看、二问、三交流”的方式,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开展了“金寨县重点建设项目实地调研”、“送文艺下乡”、“南溪镇美好乡村建设调研”、“余山村返乡农民创业调研”和“探访红色足迹”等活动。目前已经圆满完成各项活动任务,顺利归来。
自金寨县近年推出“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以来,城市建设加快了步伐。土木与环境工程实践队来到梅山建设的几个重点工程项目实地调研,通过认真观测和仔细交流,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工程施工遇到的特别问题及解决办法和工程施工中创新性措施等。通过和施工人员的密切交流,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建筑行业的辛苦,更加明白工程质量大于天的道理。
门前村是南溪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四大试点村之一,也是前往南溪镇的必经之地,被称为南溪镇的“东大门”。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的美好乡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实践期间,队员们专门前往开展调研。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同学们参观了美好乡村示范工程建设点,并与当地村民深入座谈,了解诸如“穿衣戴帽”,路、塘等基础设施整改和建设进度,库扶、危房改造、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等问题。通过现场参观和走访农户,队员们发现门前村虽然身处大别山区,但是村内水泥公路畅通,路灯已经全村覆盖,村里建设完成文化娱乐广场,建设投入使用三座观景池塘,50米间距建成垃圾池,另外基本完成每户房屋的“穿衣戴帽”工程。
南溪镇余山村的返乡创业青年余品山,利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回乡带领村民种植葡萄并创办恒昌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种植的葡萄园在逐年扩大,收入逐年增加。去年实践队就以他为典型,专门开展了返乡农民创业的专题调研。 如今他的酒厂已经扩建,并且注册了“余山红”商标。目前和种植户签订种植葡萄园面积达三百多亩,并对葡萄实行保价回收。现在市场销售方面属于供不应求,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调研期间,大家认真听取了余品山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经历,走入田间地头查看葡萄种植情况,了解当地葡萄加工、销售等具体情况,并在新建的厂房参观了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在为新型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感到由衷喜悦的同时,也被这位山区农村青年坚韧不拔的创业经历所打动。
南溪镇曹畈村占地三十余平方公里,依山傍水。当地村民结合实际情况,主要开发水产养殖和山区种植业。目前当地村民共计五千余人,现有党员103位。村里约50多户居民在政策支持下共在水库投放鱼箱5000多个,年净利润高达1500多万元。另外村里在广泛宣传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同时,积极宣传当地村民开发种植业。村里现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茯苓、天麻和茶叶,也已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实践队员们走进居民家中了解村民的现实生活情况并且和他们亲切交流,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也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展各项调研工作的同时,实践队也开展了“走访红色足迹”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队员们首先来到红军广场参观了金寨革命纪念馆,通过解说员的详细介绍,大家深刻了解祖国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深切感触到金寨十万儿女最后只幸存三千余人的光荣事迹而动容。更为金寨人民在抗日革命期间走出了59位将军而震撼。同时大家还来到南溪镇丁埠村的大王庙立夏节起义旧址,请老党员讲金寨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故事,一幅幅战争期间的画面让大家看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名族解而放浴血奋战的场景。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通过“三下乡”的旅途留下了我们实践队员们的汗水和脚印。队员们用心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用爱和行动践行土木学子的“中国梦”。
同学们还来到南溪镇敬老院进行送温暖活动,为院内四十多位老人送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同时和他们亲切交流互动,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在一周的实践中,实践队员认真做好过程记录,队员们每天写实践日志,每天召开总结交流会,总结一天的收获和成果,分享实践感受,布置第二天实践内容和注意事项。还有两名随队学生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此次赴金寨县暑期“三下乡”活动得到了金寨县人社局、南溪镇政府、团委、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六安新闻网、南溪镇先锋网等近十家媒体相继报道,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院院长方达宪教授不仅部署指导“三下乡“工作,还与相关负责同志及辅导员代表深入南溪镇慰问实践队伍。下一步,实践队将认真分析此次活动中的各项实践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并开展交流经验体会工作,深化实践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