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通知公告

安徽新华学院学子三下乡:感徽州皖韵之深邃,做非遗文化传承人

发布时间:2022-09-17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

(通讯员 姚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化自信的溯源地,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的先锋队,有能力也有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2年7月6日至8日,安徽新华学院10名志愿者来到了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在这里,实践队友员们接触到了中国传统非遗传统文化中的宣笔,并进行了社会实践的探究活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窃取文化知识产权的威胁形势之下,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文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立场与观点影响到国家成功重建文化自信重要来源的方式。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力,民族自信力,继而坚定且自信的走好传承非遗文化之路。

图为张老师制作的宣笔成品。通讯员 孙田旺 摄

宣城古称宛陵,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这里孕育了以宣笔为代表的书画文化。第一站,我们便走进了宣笔文化。宣笔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制造,其技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人从古至今使用毛笔的历史已超过了上千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在溪口镇一座古朴的小院内,志愿者们见到了中国国家级宣笔非遗传承人张文年老师。

图为张老师和志愿者们进行交流。 通讯员 李克站摄

张文年老师亲切地和志愿者们亲切的交谈,从宣笔制作的难度到宣笔制作面临的困境,从他学习宣笔的过程到他对宣笔文化传承的展望和志愿者们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制作宣笔需要108道工序,甚至连每一根毛笔都有讲究,因其制作工艺的复杂宣笔制作工艺如今的传承人已经越来越少。张老师在交流中谈到,平时他会参加各种非遗文化的交流活动,就是想通过他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宣笔传承技艺,希望更多人知道宣笔制作技艺高超之处后,能够加入宣笔的传承中。

图为张老师和志愿者们进行交流。 通讯员 姚欣摄

张老师的父母以及妻子都是宣笔工艺的传承人,张文年老师和他的家人们耐心地和志愿者们讲解如何制作毛笔,他们了解到每一个工序,都必须严谨细致的程度,深深的为非遗文化的魅力之处所吸引。在制作工艺的复杂过程中,能够看到108道工序背后,不仅仅是制作技艺的对手艺人的考验,更是手艺人们匠心的传承与坚守。

图为张老师的母亲制作宣笔。 通讯员 孙明明摄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也进行了宣笔的制作工艺,他们对于宣笔制作的非遗文化十分的感兴趣。从张老师的口中得知了现在的宣笔制作工艺的困难。由于宣笔制作技艺学艺周期长,工作辛苦,且量小力微,报酬不高,现在都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张老师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工人的工资,加强宣笔制作

技艺的技师和技术工人队伍,保证了宣笔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也更加激励了志愿者们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对非遗文化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图为张老师和志愿者们讲解如何制作宣笔。通讯员 高钊 摄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都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也必将承担的重任。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牢牢把握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传承好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文化传承人,是每一个青年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为张老师和志愿者的合影。通讯员 杨梦妮 摄

青年常为新,青年能为新。在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非物质文化博大而精深,它们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溯源,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要积极发展创新精神,并通过多样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下去。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去探索和调查了传统非遗文化,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并为博大精深的非遗传统文化而骄傲和自豪。非遗传承的道路的接力棒还很长,青年学子们愿以勇毅创新的姿态,在不断的学习与积淀中,自信的走在非遗传承的大道上!

上一篇:安徽新华学院学子三下乡:留下的是种子,我们用爱心来守护
下一篇:安徽新华学院三下乡云岭站——重走红色路,感悟红色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