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团学要闻

安徽新华学院:寻访非遗文化,感悟古色魅力

发布时间:2023-08-22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

 本网讯(通讯员:张安娜)为深入贯彻落实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物质文化。安徽新华学院新华园青年实践队于7月4日前往宣城市正式启动了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非遗文化,感悟古色魅力。

感受皖南木雕魅力,年轻化视角展非遗

皖南木雕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入选了第二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调查资料可知其追求的是题材内容、雕刻工艺和构图线条的完美。7月4日下午新华园青年实践队来到了宣城市宣州区吕辉村,开启了寻访非遗文化的第一站。实践队一行在吕辉村党委委员、村监督委主任程国威的带领下走进了吕辉铜像后的吕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聆听吕辉烈士的生平故事,参观革命之后遗留的历史物件,感受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熊熊燃烧。同时,程主任着重介绍到木雕画的由来发展与传承。通过介绍,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到其刀具独特、雕刻难度大,是其它普通刀具和手法代替不了的。较为特色的是一种手工平凿拉丝法,以刀代笔,技艺奇特,令人叫绝。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非遗制茶工艺

“绿茶制作技艺(塔泉云雾)是一种传统技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塔泉云雾茶起源于地方历史名茶高峰云雾。据史料记载,宣州在两晋时期,茶叶已经享誉全国了,种茶历史已有1700多年。”在现场村监督委主任程国威也非常自傲的跟我们介绍了塔泉云雾茶的制备工艺流程:制作塔泉云雾茶制作工艺共有八道工序,即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初烘-摊凉-复烘-干茶拣剔-分级包装;制作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制茶师傅要连续工作6个小时以上,特别是做形工序,既要形成要求的特殊外形,又要保持色泽,做形手势、轻重和熟练度都会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听完介绍,引起了团队成员的兴趣表示有机会一定要跟制茶师傅深入学习,有一技之长。

寻访皖南花鼓戏,传承非遗戏曲文化

皖南花鼓戏是一种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它是百年前随移民流入皖南,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皖南花鼓戏博物馆是由出身皖南花鼓戏世家的杨玉屏所创办的,她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老物件、旧剧本书籍。杨玉屏自小受爷爷、父亲的熏陶,后又拜师学艺多年,主演的十多部剧目获得国家、省级大奖,成为戏台上的名角。安徽新华学院新华园青年实践队于7月5日走进皖南花鼓戏博物馆,开启了寻访非遗文化的第二站,馆内杨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向团队成员介绍着她收集来的戏曲服装,通过一件件承载着时光的戏服,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其传承发展。杨玉屏四十年的戏曲人生,演绎出了绚丽多姿的皖南花鼓戏,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只要继续坚持传承和创新,传统戏曲一定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散发更持久的艺术芬芳。

探访宣纸宣笔,走进非遗文化

宣笔、宣纸制作技艺是泾县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笔已不仅具备工艺价值,更是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7月6日上午,安徽新华学院新华园青年实践队来到了宣纸宣笔厂,开启了寻访非遗文化的第三站,拍摄记录宣纸、宣笔制作工艺,深入了解泾县宣纸、宣笔文化和技艺传承。现场,团队成员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传承人详细了解并拍摄了宣笔从选料、配料、修笔、装套等八大工序制作流程,以及宣笔制作的背后故事和宣笔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介绍,团队成员将一步了解到了宣笔宣笔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泾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的了解了宣城的非遗文化,也看见了宣城人民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的努力。团队成员们经过这次实践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作为大学生,要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更要抓住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积极投入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带动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为传承非遗做出自己的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勇担文化传承之责,创新文化传播之任,能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上一篇:安徽新华学院: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
下一篇:我校学生首次在“创青春”安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佳绩